农业基础与地位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其农业发展有着独特的地理与资源优势。全市拥有耕地 494.34 万亩 ,平原广袤、四季分明、山水林田湖草资源齐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多样的自然条件。同时,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雄厚的城市化、产业化基础以及巨大的优质市场,为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业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它承担着保障城市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供应的重任,是城市民生保障的基础产业。另一方面,农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对天津的城乡融合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2024 年,天津粮食产量首次突破 270 万吨大关,创历史新高,蔬菜播种面积达到 82.7 万亩,产量达到 266.41 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 143.4 亿元 ,这些数据彰显了天津农业在保障农产品供给方面的坚实力量。
发展历程与演变
历史上,天津农业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系影响深远。大运河穿城而过,为天津带来了灌溉之利与舟楫之便,促进了南丝北皮、南稻北麦的交流融合。小站稻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 1000 多年前,南运河水和漳河水携带的有机肥改良了盐碱地,加之近 200 天的无霜期,孕育出了 “白里透青、油光发亮、黏香适口、回味甘醇” 的小站稻 。1875 年淮军将领周盛传小站练兵、屯田种稻,进一步推动了小站稻的发展,1999 年,“小站稻” 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 。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津农业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农业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粮食和蔬菜种植。此后,逐渐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推广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农业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畜牧、水产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天津明确了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定位,在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农业的生态、休闲、科技等功能的拓展 。2013 年,天津在全面保护好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布《大运河(天津段)沿岸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将沿岸乡村建设成为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产业先行区和乡村生态经济振兴动能创新区 。
产业结构与特色
种植产业
粮食作物:小站稻是天津粮食种植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天津实施 “小站稻振兴计划”,推动小站稻品牌化、精品化发展。天津市农科院在小站稻育种方面成果显著,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抗逆、特用品种,如 “津原 89” 等高产优质品种 50 余个,其中 “津原 89” 经陈温福院士现场测产,亩产 882.9 公斤,创北方常规粳稻高产纪录;“天隆 619” 等多个小站稻品种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同时,天津的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也在不断优化品种和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
经济作物:蔬菜种植在天津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西青区的沙窝萝卜闻名遐迩,“沙窝萝卜赛鸭梨”,其原产地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因独特的上沙下黏土壤和运河水灌溉,种出的萝卜清爽脆甜。目前,西青区通过联合市农科院加强优质杂交品种籽种精准投放,保障市场认可度高的籽种供应,如 “七星” 品种。2024 年,西青区沙窝萝卜核心种植面积约 6000 亩,预计年产量稳定在 6000 万斤 。此外,武清区的 “小兔拔拔” 萝卜、静海区的冬菜等特色蔬菜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武清区南蔡村镇天民田园合作社与科研院校合作,发展高效果蔬种植,实行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提升了蔬菜的品质和附加值 。
花卉苗木:花卉苗木产业在天津也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滨海新区、武清区等地。产品涵盖观赏花卉、绿化苗木等多个品类,不仅满足了本地城市绿化和居民生活需求,还销往周边地区。一些花卉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提升了花卉苗木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畜牧产业
天津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规模化养殖程度居于全国前列。截至 2024 年,创建国家级和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238 个 。奶牛养殖规模化率达到 100%,天津食品集团等大型企业在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乳制品供应。生猪养殖方面,引进培育新希望集团等投入 14.1 亿元建设 4 个大型生猪养殖项目,提升了生猪产能 。同时,肉羊产业也发展良好,肉羊种源推广覆盖全国主产区,良种覆盖率达到 98% 以上 。在养殖技术上,大力推广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和技术,提高了养殖效率和质量。
水产产业
天津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水产养殖和捕捞业都有发展。在养殖方面,积极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 “五大行动”,启动 10 个 500 亩连片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区建设,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投产面积 53 万亩 。虾类养殖是天津水产养殖的特色之一,2024 年成功获批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了虾产业的全链条升级。在捕捞业上,渤海湾的渔业资源为天津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同时,天津也注重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增殖放流各类苗种约 13.9 亿单位 ,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科技支撑与创新
种业创新
种业是农业的 “芯片”,天津在种业科技创新方面成果斐然。天津市农科院在小站稻育种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不仅培育出众多高产优质品种,还在水稻旱种、水稻旱育稀植等技术上走在全国前列 。在蔬菜种业方面,2024 年 5 月,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花椰菜育种团队与生物所农业基因组学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林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破解了我国花椰菜品种 “卡脖子” 难题,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上,标志着我国花椰菜基因组学研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十三五” 期间,天津累计选育出 66 个优质粮品种和蔬菜良种,水稻播种至京津冀和辽鲁苏等地,黄瓜、花椰菜、大白菜等良种也播种于全国多地 。此外,天津不断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2022 年 10 月,占地约 2020 平方米、保存能力 40 万份的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投入运行,2024 年新入库资源 1 万份,入库总资源达到 7.5 万份,存库种类计 28 个科、79 个属、114 种 。
农业技术推广
天津积极推广各类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种植领域,推广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小麦滴灌、微喷灌面积超过 40 万亩 。完成武清区、宝坻区等 4 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改善灌溉面积 14.6 万亩 。在畜牧养殖方面,推广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全市 630 家规模养殖场通过区级减抗评价 。在设施农业方面,大力发展智能温室、精准灌溉、环境监测等技术,提升设施农业的智能化水平。例如,一些蔬菜种植基地采用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可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天津构建了多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农业科研和技术转化提供支撑。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作为重要的农业科研机构,拥有多个专业研究所,在作物育种、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天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高校、企业共建创新平台。例如,武清区南蔡村镇天民田园合作社与天津农学院、天津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高效果蔬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 。此外,还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如滨海新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展示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政策支持与保障
产业规划与引导
天津制定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出台《天津市小站稻产业提升规划》,推动小站稻产业全链条升级,从品种选育、种植技术提升、品牌打造到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 。《天津市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7 年)》则立足全市农业产业,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引领各涉农区乡村产业加快发展 。这些规划为农业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指导。
财政金融支持
在财政方面,天津实施多项奖补政策。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引资奖补政策,对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5000 万元(含)以上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市财政分别按照吸引社会资本实际投资总额的 15%(针对远郊五区)和 10%(针对其他涉农区)予以补助,最高可达 1500 万元 。稳定实施农业信贷担保财政奖补政策,通过落实 1.5% 担保费补助和 1% 的奖励资金,鼓励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在金融方面,引导在津银行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截至 2023 年底,在津中资银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 134.95 亿元,较年初增长 73.44% 。同时,拓宽农业农村资产抵质押物范围,开展活体畜禽抵押贷款业务等,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质量安全监管政策
天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出台一系列监管政策。推广应用天津市放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开展地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守底线 促提升” 专项行动,督促农业生产主体规范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 。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与管理,绿色食品、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 287 个 。批准发布 5 项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标准,扎实推进 “小站稻”“独流老醋” 和 “茶淀玫瑰香葡萄” 3 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工作,实施现场检查 4041 家次,抽检产品 3172 批次,合格率达到 98% 以上,查办处罚案件 46 起,罚没款 38.81 万元 ,确保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天津农业正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创新的科技力量以及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在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保障城市农产品供应、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未来也将在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持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