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天津诗词社团,最早的要数1921年由严修等人创办的城南诗社。稍后则有郭则沄等人创办的须社。沦陷初期有张异荪、王禹人等人所发起的冷枫诗社、玉澜词社。上世纪40年代以后,以上数社均停办。但以上社团多为诗社,罕有词社,只因老辈诗人常鄙薄词为“小道”,不屑为之。寇梦碧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学兼唐宋,能兼诗词,词学南宋吴文英、王沂孙,诗学黄庭坚、陈三立,古文也颇有奇气,工为骈体,又有雅正进步的词学观,终于成为津沽词坛的拓荒者。
梦碧词社较为晚起,故社友多属前述各社中人,多为老宿,当时三十岁左右的,先后有寇梦碧、孙正刚、周汝昌、张牧石、陈宗枢等人。著名诗家关颖人有《三君咏》,咏赞寇、周、孙三人,此后孙正刚有《后三君咏》,所咏叹的则为寇、陈、张三人。故学林对寇、周、孙三人有“前津门三子”之称(又称“津门三才子”“前三杰”),而对寇、陈、张三人有“后津门三子”之称(又称“后三杰”)。但始终保持唱和交游且于社会影响广泛的乃是“后津门三子”,所以今天人们提到“津门三子”则自然而然地想到寇、陈、张三人了。
“津门三子”中于诗坛树立最早者为寇梦碧,他因上世纪40年代创立“梦碧词社”而先后集结了数十名诗词家,形成“梦碧词社”诗人群,50年代初与张牧石结识,张氏遂成为词社骨干。1957年,陈宗枢与张牧石结识。1960年秋,陈宗枢因张牧石介绍得与寇梦碧结识,亦成为词社砥柱,其后雅集吟咏,交往深厚,逐步形成“津门三子”的格局。
张伯驹在北京成立庚寅词社之后,应孙正刚之邀,梦碧词社社友参加了庚寅词社。词社每月遴选平津两地词友之佳作油印成词刊,按期分发。正是从那时开始,两位社长张伯驹(丛碧)、寇梦碧被学人称为词坛“双碧”。也因此机缘,张伯驹常于春季来津会友,他曾赠词社诗云:“终古海河任枯竭,只应流不尽心源。”可见对梦碧词社之推崇奖掖。这其中的纽带也正是一代词学名家孙正刚。
孙正刚(1919——1980),原名铮,号晋斋,天津人,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曾师从邓之诚、顾随等先生,历任天津师范学院、天津教育学院讲师,著有《天上旧曲》《人间新词》二集,并曾与张伯驹、周汝昌等共著《春游琐谈》。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