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墙子河本名贺家口引河,又因流经佟楼村,也叫佟家楼河,此河位于天津市河西区东北部,包括今福建路、解放南路和津河下游交汇处一带。
清乾隆五年(1740),为引海河水灌溉贺家口、东楼、西楼、小王庄、佟楼一带的农田,人工开挖了一条河,这便是贺家口引河,后来才被人们称作“废墙子河”。这条河渠,西起八里台,向东流入海河,是今津河的主要部分,在天津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清同治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因天津水患与津人沈兆沄议弭患之策。沈兆沄说:“天津仅海河受南北运河之水,夏秋之交,海潮顶阻不纳众流,则奔驰泛滥,天津被害独重。治水之法,在南北运河之上游池水分流,以杀其势。使三岔河口受水较轻,其势自缓,此一定不移之论也。蒋玉虹《志稿》载引河甚多,如马家口、海光寺,均为居民房舍,安有河迹可寻?要之,前迹虽不可寻,多开引河,自是持论不磨。沈兆沄之论治河,未尝不本于此。蒋玉虹《志稿》有云:白塘口至波水洼,有引河一道,光绪十六年,李鸿章因其迹开卫津河,自八里台以达津南洼,挖正河计五十余里,并于白塘口、双港、北八里口、聚宝庄通支河八道,统计正河、支河一百三十余里,桥十一座。是年,东南乡水势泛滥,故开支河以达于海也。”(《天津政俗沿革记》卷二)
清道光丙午(1846),《津门保甲图说》有《引河图说》,其中说:“自天津东门外起至大沽止,共八道,内惟咸水沽、杨惠庄、盐房桥三道尚通畅,舟楫可行;其何家圈、太平庄等地,虽间有淤塞,然此时欲流瀹深通,不惟需费过繁,而形势弯环,亦难资宣泄,可无议修。”且特别提到以下三条:贺家口引河、双港引河、白塘口引河。
《续天津县志》卷七《河渠》除记载贺家口引河外,还记八里台至波水洼引河曰:“八里台至波水洼引河共长三千六百二十丈,除八里台至凌家口长一千九百六十丈,向系民修,其凌家口至波水洼引河,长一千六百六十丈,于乾隆十年、二十九年、三十六年,三次水利案内挑挖。”可知在八里台,贺家口引河与八里台至波水洼引河相通,且两河挑挖和疏浚的时间大体相同。关文斌在《近代天津盐商与社会文明初曙》一书中说:“1740年,在白塘口和咸水沽又开挖了两条河流,接着又挖了一条连接天津城壕通往八里台(南开大学所在地)、最后在贺家口入海河的水道。1745年又在白塘口和贺家口之间开挖了100多里长的河流网络,从而增强了这些河道的泄洪能力,因此天津南部的洪水得以分流而后注入海河。”
从清光绪十年(1884)的《天津县图》看,从“关闸”至“八里台”的贺家口引河已清晰地标出来。并且还可以看到,与此河交汇的是:八里台以北是一条南北向的河,此河直通天津城之西南;八里台向西南方向的一条河即注入波水洼。再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天津地图》看,贺家口引河东起海河,西头在八里台北与卫津河垂直相通,往南与今日河渠亦同,往西通向复兴河。
由于时代变迁,天津旧时开挖的引河,有的今天已不再发挥作用,有的依然保留,比如月牙河,清雍正三年(1725)开挖,引海河水屯垦,俗称“老河”。1959年疏浚拓宽,因其形如月牙而改称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