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最早是海潮退落和泉水流淌冲击而成的沟渠,日久天长,便成了河道。西汉前称“沽水”;东汉至东晋年间改称“潞水”;元代易名“白河”;清雍正年间改称北运河。金泰和五年(1205),改凿为漕运要道,先后沟通12条河流,形成了北运河水系:上游水系分为3支,即潮河、榆河和白河。三河汇流,自通州向南流经香河县、武清区进入天津市,在屈家店闸与永定河交汇,然后从今天的勤俭桥出境,至新红桥与子牙河交汇,在三岔河口与南运河汇聚,形成海河。北运河始于通州,终于天津三岔河口。
北运河盛产鱼虾,著名美食就是“贴饽饽熬小鱼”。正宗的贴饽饽熬小鱼,用北运河中的小麦穗鱼为主料。鱼长二寸许,肠净、鳞细、刺儿软、易熟。先将小鱼去鳞去鳃,洗净后滚干面,放入烧柴火的尖底灶锅里,用油稍煎,然后用葱、姜、蒜、大料炝锅,下煎好的鱼,烹入面酱、腐乳、醋、糖、盐、酱油、料酒,加清水至漫过鱼。添柴加火,顶至开锅,压柴改小火。将玉米面掺一定比例黄豆面加水和好,用手拍成长圆形,顺铁锅内壁四周上方贴好。盖上用高粱秆编的锅盖,大火烧10分钟,改微火煨熟煨透。锅中贴的饽饽色泽金黄,底面焦脆,贴饽饽的下部已浸入鱼汤,鱼味玉米面味相混合,美味独具,堪称一绝。有人讲,鱼出锅前用团粉勾芡,淋香油,此说大错特错。其实,贴饽饽熬小鱼锅内汤汁已将鱼身胶原蛋白熬出,提高了汤汁的黏稠度,原汁原味。所谓“团粉勾芡”纯属画蛇添足。
坊间传说:乾隆年间,北运河畔天穆镇有李姓父女以卖茶、卖菜为生。李大爷为人忠厚,来往于京津的行人客商都喜欢在这里饮茶小憩。一天,来了位气派不凡的大商人,坐在茶摊喝茶,称赞御河水清澈甘甜,赞美沿途的景色。主客相谈甚欢,不觉到了晌午。这时从屋里走出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粗衣素装,俊俏伶俐,端着盛有金黄色饽饽的盘子,里面还有二寸来长头尾交错的一盘熬小鱼。那位商人咬一口饽饽,脆香甜美,尝一条小鱼,咸淡可口,鱼鲜味美,便问:“此饭何名?”李大爷答:“便饭、便饭。”商人笑着说:“就叫‘佛手糕千眼鱼’吧!”后来,人们才得知那位商人就是乾隆皇帝。于是,沿河两岸百姓纷纷效仿。贴饽饽熬小鱼,就地取材,做法简单便捷,成为天津百姓的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