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天津地区在燕国时期分别归属其渔阳、右北平二郡管辖,时间大致是在战国后期燕国大将秦开驱逐东胡后。
秦开在《史记》中被称为“燕贤将”,他的人生轨迹大约是在燕昭王在位(前335-前279)后期。众所周知,燕昭王是燕国有名的中兴之主,他在位期间为报父一辈被齐国攻破国都的亡国之耻,励精图治二十多年后命大将乐毅伐齐,五年间连下齐城七十余座,差点将齐国灭国。不过,燕国终究是小国,国境北面还有虎视眈眈的东胡等游牧民族,两面作战有亡国之险。鉴于此,伐齐之前的燕昭王采取怀柔策略,以互换人质的方式与东胡暂时修好,而秦开就是交换到东胡那里的人质。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秦开在作为人质期间与东胡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后来他借机脱逃重回燕国。为彻底解除日后伐齐时的北方隐患,燕昭王便以熟悉东胡情况的秦开为将,命其北击东胡。秦开不辱使命,袭破东胡,大大拓展了燕国的安全空间。战后,为了巩固北方疆域,防止东胡卷土重来,燕国西起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至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修筑长城,并在长城以内设立五个郡,其中与天津有关的就是渔阳郡和右北平郡。
渔阳郡郡治在今北京密云,但其下辖的泉州县、雍奴县在天津武清境内。泉州县故址是在武清区西南城上村,雍奴县在武清区东北的泗村店镇旧县村;而右北平郡的管辖范围则囊括天津的蓟州区、宝坻区等地。《水经注·鲍邱水注》中记载的两座右北平故城均在天津境内,一个位于兰水,即今蓟州区的城关;一个位于古鲍邱水下游北岸,即今宝坻区的秦城。后者在秦国灭燕后还一度成为右北平郡的郡治,作为治理燕国国都蓟城附近地区的据点。可以说,渔阳、右北平二郡是天津地区在历史上最早的郡县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