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当新城新区建设迈向质量与内涵并重的新阶段,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图景徐徐展开,呼唤着以智慧谱写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昨天上午,2025中新绿色发展论坛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举行,300多位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政府部门、绿色低碳相关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代表齐聚,以“中新共筑绿色发展基石,携手深化新城新区建设”为主题,开启一场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度对话。
产城融合以产促城
2025中新绿色发展论坛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承办。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中国新城新区数量约3900个,建成区总规模约3万平方千米,涵盖工业园区型、综合新城型、特色功能型等类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中国的新城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空间现象,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结果。”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锚定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升级版建设目标,统筹推进绿色低碳经济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主任王国良在现场推介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升级版最新建设成果时说道:“生态城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等6个板块和247项举措为抓手,推动产业、生态、智慧、开放、活力‘五位一体’跃升。”
以城兴产,以产促城。2024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这也是全国首家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营业务的央企,共有11家子公司,其中5家子公司注册在天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围绕产城融合发展,在业务布局上对接生态城建设需要,共建绿色科技研究院,导入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孵化、拓展应用场景。
联盟聚力共谋良策
乘着绿色发展的东风,论坛上,中新双方达成多项重要合作成果,共赴“绿色之约”。
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国际示范中心(新加坡)揭牌成立,国际建筑绿色低碳科技合作联盟和中新文旅教育产业合作联盟同步启动。其中,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国际示范中心(新加坡)由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加坡CPG集团共同组建,将依托新加坡的区位优势和国际资源网络,打造辐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连接全球的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与示范平台。
国际建筑绿色低碳科技合作联盟由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新加坡CPG集团、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生态城科创中心等共2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及机构发起,旨在汇聚全球建筑产业链的各类创新主体,促进成员间自愿协作、科学技术交流、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中新文旅教育产业合作联盟由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滨城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教育促进会、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生态城科创中心等中新两国16家企业和机构组成,立足文旅创新互通、教育交流合作等领域,打造国际化合作平台。
采访中,新加坡CPG集团副总裁陈贞瑔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国际示范中心(新加坡)这个平台,借助国际建筑绿色低碳科技合作联盟的力量,再融入我们在国际市场的资源,将中国的绿色低碳建筑相关技术推广到更多国家。”
各方携手深度合作
绿色产业方兴未艾,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支撑与推动。在现场,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生态城管委会与多方携手,合作内容覆盖产业协同发展、经济走廊建设、港产城高质量融合、文化教育交流等多个领域。
天津市商务局、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签署共建中新双向经济走廊合作谅解备忘录,支持新加坡企业在滨海新区投资落户以及天津企业“走出去”;天津市律师协会与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通过联合筹办国际仲裁活动、开展针对性培训,完善“技术创新+法治保障”的产业生态;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与生态城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共享优质师资智库,通过科研合作,实现生态城示范技术的转化推广和新技术的联合研究示范;生态城管委会、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开展招商引资;生态城管委会、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天津美术学院与新加坡艺术大学南洋艺术学院签署中新艺术院校战略合作备忘录,打造新加坡—天津艺术交流平台;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天津滨城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生态城投资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三方在青少年研学项目和文旅项目运营方面的交流合作。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