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等六大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守护沃土良田,天津农业资源保护利用交出亮眼成绩单。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累计春播作物229.58万亩,夏播作物247.55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到600万亩以上,超过国家下达我市任务50万亩以上。推进47.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推广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小麦滴灌、微喷灌面积超过40万亩。完成武清区、宝坻区等4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改善灌溉面积14.6万亩。新增入库农作物种质资源8494份,总量达到9.9万份。增殖放流各类苗种约13.9亿单位。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164.51万亩次。巩固提升12个乡村旅游重点片区载体支撑和要素融聚作用,推出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我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减污降废促循环,农业清洁生产迈上新台阶。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180万亩次,带动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213万亩次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630家规模养殖场通过区级减抗评价。有序推进全年3800亩池塘标准化改造与尾水治理项目建设任务。完成82万亩水稻秸秆离田和194万亩小麦秸秆离还田工作。无害化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约93吨。三是筑牢安全防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取得新进展。推广应用天津市放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开展地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守底线 促提升”专项行动,督促农业生产主体规范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与管理,绿色食品、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287个。批准发布5项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标准。扎实推进“小站稻”“独流老醋”和“茶淀玫瑰香葡萄”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工作,实施现场检查4041家次,抽检产品3172批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查办处罚案件46起,罚没款38.81万元。四是促进产业融合,低碳农业产业链构建成果丰硕。持续优化小站稻产业发展布局,建设提升小站稻品牌化生产基地5万亩以上。持续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启动10个500亩连片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区建设,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投产面积53万亩。成功获批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武清区陈咀镇和北辰区西堤头镇农业产业强镇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五是强化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支撑强劲。全市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累计示范推广蔬菜、小站稻等新品种146个,新技术71项;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16项,培育新品种35个,研发新技术19项。推介主导品种46项、主推技术74项;京津冀主导品种20项、主推技术16项。培训农技人员171名,培育高素质农民1.6万余人次,入库科技特派员1063名。六是开展机制创新,农业绿色发展的导向日趋明显。鼓励辖内保险机构丰富涉农保险产品供给,推出73个地方特色农险产品,覆盖小站稻、沙窝萝卜、茶淀葡萄、红瑶甘薯等天津特色农产品;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落地实施,单位保额较物化成本保险最高增加近150%,基本覆盖了可能导致农户损失的各类风险。辖内农业保险为10.04万户次参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89.32亿元,赔款支出1.11亿元。引导天津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创新“种粮担”“蔬菜担”等产品,增强产品适用性,提高农户担保贷款可得性。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