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努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依托科技资源和工业基础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建制化研发队伍优势,加大未来食品生物制造等领域研发,形成了微生物蛋白、人工合成淀粉、健康糖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效促进了食品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为拓展农业食品资源渠道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一是微生物蛋白新技术有效拓展了新型蛋白质资源。2016年以来我国每年都进口8000万吨以上的大豆蛋白,蛋白质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天津工业生物所团队通过菌丝蛋白生产技术工艺和发酵菌丝蛋白食品化技术,开发了多种微生物蛋白新食品,使微生物“化身”蛋白粉、蛋白肉、蛋白能量棒等产品。微生物蛋白技术以工业化发酵方式既补充了我国蛋白资源,又拓展了未来蛋白饲料渠道,将有效缓解我国每年大豆蛋白进口压力。二是人工合成淀粉新技术使淀粉工业生产成为可能。传统的淀粉需要通过农业种植生产,生长周期长、资源消耗大。天津工业生物所团队突破了自然淀粉合成途径的局限,成功构建了人工淀粉合成途径。这一成果不仅为解决耕地资源约束、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提供了革命性方案,也开辟了淀粉等农业产品车间制造的新路径,将有效缓解食物供给压力。三是健康糖破解了功能性稀少糖产业化瓶颈。以阿洛酮糖、塔格糖为代表的功能性稀少糖是低热量新型健康糖,是糖尿病、肥胖症病人理想蔗糖替代品,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市场需求巨大。天津工业生物所团队开发了高工业应用属性超稳酶,实现了以廉价淀粉等生产功能性稀少类健康糖。在合作企业已建成年产千吨级阿洛酮糖示范生产线,并完成中试生产,同比现有技术生产成本将降低5-10倍。健康糖生物制造技术的突破,破解了功能性稀少糖产业化瓶颈,推动健康糖从高端食品添加剂向大众消费品的转化。四是维生素绿色制造成为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针对传统维生素生产通过化学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不可持续、污染严重等问题,天津工业生物所团队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B族维生素的绿色、高效、可持续生产,推动了B族维生素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中,维生素B12合成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菌种在企业应用后,为企业增收超20亿元。维生素绿色制造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彻底改变了传统化学合成的高污染模式,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