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品质控制和产业培育研讨会在我市津南区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交流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问题挑战,研究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和务实举措。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振伟等领导应邀出席会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刁新育,市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金汇江,副书记刘彤,市农业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参加相关活动。
会议指出,近年来,各地在地理标志农产品挖掘保护、品质管控和品牌培育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仍存在全程品控监管不够严密、标准规范体系不健全、品牌追溯体系尚未建立、消费者认知度不高、地域产品特征挖掘不深入等问题。会议强调,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要进一步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传统生产方式传承工作,突出地域特色,加快健全完善全链条监管与服务机制,系统构建形成法律保护、行业协会自律、市场主体维权等保护体系,不断提升地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公信力。要严控地标产品品质,筑牢产品生命线,建立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要培育壮大产业主体,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联合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要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衍生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产业增值空间。要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加快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建设,推行区域公共品牌梯度培育、分级推进、动态调整,加大组织化、专业化市场营销团队建设,促进产销紧密衔接,实现产得出、卖得好。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实地调研参观了小站稻地理标志种植核心区、生产加工、稻作展览馆等项目,调研考察了我市以小站稻为代表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全产业链建设、文旅赋能和品牌培育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全国部分省、市的40余位科研单位、企业和行业专家代表参加会议。中国农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专家,天津、重庆、山西、福建、河南、江苏等13名代表作交流发言。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